山东画报出版社的《老照片》自1997年初面市以来,以其新颖的创意、独特的形式,而广受读者青睐,连续数月高居各书店销售排行榜前列,已出版的前四辑各发行20余万册。《老照片》的成功掀起了书市新一轮“赶潮”现象,各种有关老照片题材的书纷纷上马,且销势良好。
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《老相册》刚一推出,即在去年11月份举行的长沙图书订货会上排名第二,到目前为止已发行4万册,第二辑即将问世。经济日报出版社的《百年老照片》已准备再版。更有数家出版社围绕这一选题正紧锣密鼓地酝酿成书。据记者了解,这其中包括广东人民出版社、学林出版社和湖南的一家出版社。
《老照片》的创意缘起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《图片中国百年史》。当时在编辑过程中征集到了5000余幅照片。然而由于该书是比较严谨的历史著作,一些历史上的轶闻趣事难以列入。编辑感到弃之可惜,遂动议创办一种系列丛书,每辑选照片若干,约知情者配以简洁的文字,透过老照片中的一情一景、一什一物来唤起人们今日的情怀。
老照片为何能畅销,在于以下几点:首先,老照片使过去的日子,经过岁月的滤洗,又生动地重现在眼前,它从情绪上满足了世纪末急剧社会变迁中人们普遍的怀旧心理;第二,其图文并茂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,简洁流畅的文字适合了目前快捷的社会生活节奏;第三,它有一定的思想性,以老照片为媒介,不仅限于让读者了解历史,而且能对历史进行新的审视,使读者产生共鸣……
凡此种种,使《老照片》一经问世,便一炮而红,并因此吸引了数家出版单位涉足“老照片”,引发了围绕这同一选题的出版热潮。
一些业内人士对这一现象不无担忧,有人断言:多部照片集“搭车”上马,后来者很可能陷入市场饱和的境地。也有人分析,追赶热潮,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。就目前已出版的《老照片》、《老相册》、《百年老照片》而言,虽然版本各异,但所选图片难免有重复之处。后来者为了尽快抢占市场,只好仓促上阵,在质量上难有保证。以《老相册》为例,书中有不少图片模糊不清,极大地影响了视觉效果,由此也直接影响到读者的购买愿望。
尽管面临市场饱和的危险,但围绕“老照片”这一选题,已出版的和正在酝酿出版的出版社人士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,对“老照片”的前景均不同程度地看好。
《老照片》的责任编辑冯克力承认后来者对《老照片》有一定的冲击,但他认为:《老照片》作为首创者捷足先登,从内容形式到整体格调均已被读者认可,读者的大量参与保证了它的普及性,6.50元的低定价比起22元的《老相册》、19元的《百年老照片》更有明显的优势。他说:“目前我们的选题策划、出版、发行以及作者队伍均形成了健全的网络,并保持2-3月出版一本的频率,保证在编辑、装帧、用纸、版面上的高质量。‘老照片’这一品牌既已打响,我们就会坚持并完善它。我们坚信有能力依旧占领市场。”
《老相册》的选题策划王涛女士坦言:“《老相册》的确借鉴了《老照片》的某些思路,但并非一味模仿,而是更注重了文章的叙事性。第一辑销势良好,已发出4万册;在即将上市的第二辑中,图片效果已明显好转。”当记者问及照片类图书的前景时,王涛说:“如若单纯模仿,绝无出路可言。只要做出特点来,目前仍有市场。”她透露说,目前正与学林出版社策划一套6册的以“老荒唐”、“老右派”等为主题的照片集,并将在开本、价格上做文章。
经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张德仁也同样对照片类图书前景抱有信心,他认为目前占领市场的几种照片集尽管看似重复,其实角度各有不同。此种图书形式已将图书市场全面打开,潜力巨大,并能引发新的选题思路。
广东人民出版社则将“老照片”加以延伸,引入老肖像、老插图。一套被命名为“老与新”丛书的照片集目前正在积极运作中。首批三种暂定名为《老照片新观察》、《老肖像新打量》、《老插图新看法》。据丛书策划者、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陈超英女士介绍,这套丛书分别选取1860年到1940年的中国老照片100张;明末清初至本世纪70年代100位文化人物的肖像;本世纪前西方经典书籍插图100幅,每幅画面配合眼光独到,风格特异,亦庄亦谐的精短文字,确立了一种互动、互读、共存的崭新的图文关系。陈超英说:“我们依托老照片开发新题材,以此取胜。相信能吸引众多读者。”